安徽合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规划纲要(2013-2020年)
录入编辑:安徽文广 | 发布时间:2023-03-05安徽合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规划纲要(2013-2020年)
为加快推进农村科技创新创业,进一步发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示范带动作用,根据国家和省有关文件,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总体思路与总体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城乡统筹、四化同步”的战略部署,依托省会城市丰富的创新资源、雄厚的工业基础,优化“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空间布局,以“产业牵动、园区带动、创新驱动、城乡互动、金融撬动”为主线,打造整体水平居于全国先进行列的现代农业样板区、农业科技成果和现代农业装备应用的展示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孵化基地和“城乡统筹、四化同步”的先行区,为皖江示范区“四化同步”提供示范和样板。
(二)总体目标。
通过3-5年的努力,实现“四群、四区、四基地”的总体目标。
四群:重点打造农产品加工、现代种业、高端农业装备和涉农现代服务业四大产业集群。
四区:农业科技金融创新先行区,“产业链、创新链、金融链”三链耦合试验区,“城乡统筹、三产融合”示范区,现代农业样板区。
四基地:农业科技自主创新高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孵化基地,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基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
二、空间布局
安徽合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由“核心区”、“示范区”及“辐射区”三个部分组成。按照“一区多圈”格局,互为支撑,联动发展,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园区科技创新的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
(一)核心区。
核心区为庐江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台创园),规划总面积5万亩,一期建设面积1.5万亩,划分为:创新创业园、农产品加工园、现代种业科技园、生态农业科技园和设施农业科技园五个功能板块。
创新创业园:规划总面积1000亩,一期建设面积600亩。建成农业科技园区的管理中心、创新中心和综合服务中心以及创业孵化基地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
农产品加工园:规划总面积6000亩,一期建设面积1000亩,重点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加快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园区集聚集群,建设成为皖中区域重要的农产品加工物流中心。
现代种业科技园:规划总面积2万亩,一期建设面积5000亩,打造中国“种业之都”。
生态农业科技园:规划总面积2万亩,一期建设面积5400亩,重点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设施农业科技园:规划总面积3000亩,一期建成。
(二)示范区。
示范区包括市辖的4县1市4区。重点建设8大专业园区和30个规模化、标准化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其中,强化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中农产品加工、高端农业装备功能板块,重点培育合肥光电色选装备产业集群。
(三)辐射区。
辐射区依托农产品加工技术、农业物联网技术、现代种业技术、农产品电子商务技术、高端农业装备制造技术,有效辐射包括安徽省在内的中部六省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内的南方广大地区。
三、主要任务与考核目标
(一)主要任务。
1. 产业牵动
(1)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按照“加工园区化、产业集聚化”原则,以粮油、果蔬、畜禽、水产等精深加工为重点,促进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聚集群,带动皖江地区农业主导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飞跃,着力打造畜禽加工产业集群、粮食加工产业集群、炒货加工产业集群,打造中国“炒货之都”。
(2)涉农现代服务产业集群。重点打造农业电子商务产业集群、农业物联网产业集群、农副产品物流产业集群、环巢湖休闲农业产业集群。
(3)现代种业产业集群。壮大现代种业产业集群,着力打造中国“种业之都”。
(4)高端农业装备制造产业集群。重点打造智能色选装备产业集群。
2. 园区带动
(1)核心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开展核心区路网、水电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实施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农产品加工园载体建设。
(2)8大专业园区建设。重点建设长丰双凤农产品加工园区、肥东食品工业园区、合肥(蜀山)国际电子商务产业园、瑶海农业物联网产业园、滨湖休闲农业科技园区、环湖北岸现代农业示范区、长丰龙门寺现代农业示范区、肥西花岗现代农业示范区。
(3)30个规模化、标准化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围绕四大产业集群,在示范区内建设肥东食品加工基地、长丰双凤食品加工基地、经开区农产品加工基地、环巢湖农产品加工基地等30个规模化、标准化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3. 创新驱动
(1)构筑研发平台。依托优势资源,按照协同创新、产学研紧密结合的要求,重点建设“皖江合肥农产品加工研究院”、“皖江合肥农业生物技术育种研究院”、“皖江合肥农业物联网技术创新研究院”和智能农业装备等研发平台。
(2)建设中试基地。围绕四大产业持续发展的科技需求,以龙头企业、骨干企业为重点,建立一批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农业院士工作站、省级技术研发中心和工程技术中试基地。
(3)创新科技服务模式。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重点打造种业联盟、物联网联盟、色选装备联盟,集聚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服务机构、科技中介机构等,形成责权利明确,利益共享的创新组织体系。
4. 产城互动
(1)以园区为依托,将农业现代化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推动产业集聚、土地规模经营和农民社区化同步发展。
(2)打造特色鲜明的农产品加工物流园区、高端农业装备工业园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园,培养新的经济增长极,构建“产城一体”的城镇发展新形态。
(3)建设美好乡村,重点对核心区所辖施湾村、新渡村2个行政村670户整体拆迁,入住清水新村和新渡中心村。
5. 金融撬动
(1)充分发挥金融对科技、产业发展的撬动作用,围绕加工、涉农服务业、现代种业、农业装备等四大产业科技创新创业的投融资需求,聚集金融要素,开发金融新产品,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2)充分发挥合肥科技农村商业银行以及各县(市)区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的支农作用,调动各县(市)区村镇银行、融资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服务“三农”积极性,建立银行、证券、保险多层次金融支撑服务体系。
(3)构建示范区内多种金融业态并存、多元化发展的金融服务链,为示范区提供全链条金融服务。
(4)在互惠互利和自觉自愿的基础上,与“一城两区百园”的投资机构及皖江示范区各园区组建金融服务联盟。
(5)组建农村土地经营合作社,通过土地使用权入股、租赁、抵押贷款及发行债券等方式,为示范区建设提供土地金融服务。
(二)考核目标。
1. 核心区产业目标
到2015年底,三大主导产业实现年产值6.6亿元。其中,农产品加工产业年产值5亿元,现代种业年产值1亿元,以休闲农业(生态旅游业)为主体的现代涉农服务业年产值0.6亿元。
2. 示范区建设目标(到2017年)
(1)全面完成核心区、示范区8大专业园区建设及30个标准化示范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
(2)四大产业聚集度明显提高,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总体实力跃居全国前列。
(3)在四大产业领域内,形成一批自主创新能力位于全国同行前列的创新型企业,形成农产品加工、高端农业装备(光电色选)、现代种业、农业物联网创新高地。
(4)以标准化基地为示范,带动全市种、养业全面转型升级。
四、投资方式与进度安排
(一)投资方式。
安徽合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一期建设总投资15.81亿元,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运作、中介参与、农民受益”的原则,建立多元化投入渠道。
(二)进度安排。
园区建设分两期进行:
1. 一期建设(2013-2015年)
第一阶段(2013-2014年)。完成合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的编制;建立和完善管理体制、机构及运行机制;启动和建设“核心区、示范区”;配套完善基础设施,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和壮大四大产业,实现人才、技术、资本向园区聚集。
第二阶段(2015年)。完善“核心区、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做大做强四大产业,初步建成产学研平台、农业产业化经营平台、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平台,提高自主科技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转化成效和信息化水平,增强科技型农业企业竞争力。
2. 二期建设(2016-2020年)
扩大园区规模,完善基础设施,强化四大主导产业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产业集群规模,促进龙头企业提档升级,扩大企业品牌知名度和园区美誉度,强化园区的科技示范和辐射作用。
五、组织管理与保障措施
(一)组织管理。
1. 建立市厅联席会议制度。由省科技厅、合肥市人民政府牵头,建立合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联席会议制度,共同研究解决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形成联手联动的体制机制。
2. 成立安徽合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由市长担任管委会主任,分管副市长任副主任,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管委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科技局。根据园区工作职责与任务,园区管委会设常设机构,具体承担园区的各项建设任务,常设机构按照一定的级别与人员编制核定。主要职责为:负责园区的规划、立项申报、资金筹措及使用、同技术依托单位联络、招商引资,高新技术的引进、示范、推广以及建成后的运行管理等。
3. 成立安徽合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安徽裕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打造园区持续发展的投融资平台,为园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融资支撑。
4. 成立合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咨询委员会。设立“合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咨询委员会”,主要职责是负责园区总体规划、实施方案、产业方向的论证,重大项目、重点推广的筛选,技术研发与转化工作的咨询和指导,园区运行状况与绩效的监测和评估等。
(二)保障措施。
1. 资金支持
整合市、县(市)区涉农资金,加大集中投入力度,重点支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四大产业集群建设。争取国家和省级财政资金投入,积极引导园区企业申报国家、省级各类项目,扶持企业做大做强。
2. 政策引导
(1)建设用地方面。园区通过土地整治形成的增减挂指标,经县级政府同意,可返还用于园区的各项建设,积极争取省级工业园区的土地政策。依据建设进度,增加园区建设用地指标的投放,确保创新创业园、农产品加工物流园、现代种业科技园、生态农业科技园和设施农业科技园等用地指标。
(2)土地流转方面。在保障农民利益、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优化流转土地经营方向,调控土地集中规模,提升土地综合生产能力,提高流转土地经济效益。适时出台相应的土地流转补贴政策、规模经营补贴政策,对直接用于种植、养殖的永久性设施用地,按建设用地办理农转用手续,对直接用于种植、养殖的生产设施用地,按照相关设施农用地管理办法办理。
3. 金融创新
(1)依托安徽合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安徽裕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平台,积极探索与全国“百园”及省内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投融资机构结盟机制。
(2)综合运用阶段参股、风险补助和投资保障等方式,引导创业投资机构向园区中小企业投资。充分发挥国有创业投资的重要作用,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园区创业投资行业。
(3)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园区自主创新的信贷支持,加强对重点科技计划项目的信贷支持和金融服务。
(4)鼓励商业银行在园区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创新科技型企业贷款模式、产品和服务。根据园区企业融资需求特点,加强新型融资模式、服务手段、信贷产品及抵(质)押方式的研发和推广。
4. 人才培养
依托重点企业、创新平台、科技企业孵化器,采取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等方式,引进和培养园区关键技术领域的创新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